睡前30秒練大腿內側,讓內臟、骨盆歸位輕鬆瘦小腹

【早安健康/張維庭編譯】時常需要久坐的上班族,普遍都有血液循環不良的問題;如果姿勢不良、缺乏運動,體態歪斜就會讓情況更加惡化,甚至容易使得腰部周圍堆出一圈贅肉。大腿內收肌群是與淋巴和血液循環息息相關的幫浦,只要稍微鍛鍊,就可以讓內臟及骨盆回正,不但凸腹不見、骨盆不正造成的腰痛得到改善,還可提升基礎代謝率!

大腿內收肌群自我測驗

坐在椅子上時,可試試看雙腿是否能夠併攏,如果覺得兩邊膝蓋貼合在一起的坐姿很困難、不舒服,就代表大腿內收肌群萎縮了!

大腿內側輕微鍛鍊即可提高代謝、矯正骨盤



日本美容健康教練Ricca表示,平常生活裡不太容易使用到的大腿內收肌群,是負責閉合雙腿的肌肉,具有令骨盆保持在正確位置的功用。姿勢不良、將腳的中心放在外側,運動不足等,都會使得大腿內收肌群無法充分使用,讓大腿內收肌群非常容易萎縮。

日本運動記者井之方學表示,髖關節僵硬等於和髖關節相連的肌肉與肌腱都處於僵硬狀態,會讓大腿與屁股脂肪容易囤積,血流不容易流通到腳跟,廢棄物囤積在下半身不易排出,導致水腫以及代謝下降,還會連帶導致骨盤歪斜,造成腰痛、肩頸痛以及婦科疾病。

鍛鍊萎縮的大腿內收肌群,可讓內臟和骨盆回到正確位置,凸腹與肚子周圍的贅肉消失,大腿不容易囤積脂肪,還可提高基礎代謝率。

大腿內收肌群僵硬的話會讓體內循環幫浦變弱,只要稍微鍛鍊,就可幫助血液循環和淋巴循環,有助於消除水腫、提高代謝,每天睡前只要稍微進行簡單的鍛鍊,提高大腿內收肌群的肌力,就可得到很棒的效果。

《鍛鍊大腿內側的內收肌群這樣做》

  1. 為了讓身體保持穩固,將背貼在牆上,立起雙膝。

2.單手握拳,夾在膝蓋中間。一邊吐氣,一邊緩緩數到五秒,將雙膝朝內側用力擠壓。保持5秒後,緩緩放開力道休息10秒,一天進行3~5回。agoda中文訂房


agoda線上訂房系統,,agoda線上訂房系統,agoda線上訂房系統,agoda線上訂房系統,agoda線上訂房系統

兩動作鬆開腹部到大腿的筋膜,小腹瘦到凹下去!

【早安健康/滝澤幸一(整體治療師)】 

鬆筋膜減重法 Q&A

Q如果每週只做一次筋膜放鬆&和緩鍛鍊,是不是無法達到效果?

每天都做是最理想的,無法天天進行的話,每週做一次也可以,重要的是能夠持續下去,而堅持不懈的竅門,如同刷牙一樣,要把它培養成「理所當然的習慣」。每天同樣時間進行,而做得越久就越能感受到愉快及成就感,便能夠像刷牙一樣地變成「做是正常的,不做會覺得不舒服」的習慣。

Q在進行筋膜放鬆時,呼吸方面應該怎麼做?


在進行施壓舒展的10秒鐘裡,請不要摒住呼吸。不需要拘泥於吸氣吐氣的時機,做和緩鍛鍊時也一樣,持續呼吸是很重要的。從鼻子吸入,由口吐出,如果能做到第100頁介紹的腹式呼吸法,那就更好了。因為這比胸式呼吸法獲得的空氣更多,能夠達到深層呼吸的效果。

Q做得太多是否不好?

基本來說,筋膜放鬆只要在覺得「舒適」的限度內,不管要增加時間或次數都沒有關係。不過,利用球或浴巾滾筒等道具進行的姿勢負擔較重,因此請控制時間上限在60秒以內,而和緩鍛鍊要增加個2~3組也沒有問題。

Q從放鬆筋膜開始做起,還有其他推薦的運動嗎?

從讓筋膜保持柔軟的考量來說,最推薦的就是瑜珈了。重複進行緊張與和緩的姿勢,累積下來的成果可以讓身體獲得解放。許多瑜珈姿勢與筋膜有緊密的關聯性,藉由某些姿勢來讓連結在一起的筋膜都獲得舒展,是能夠辦到的。

Q即使用正確的姿勢站立或坐下,也會很快疲倦而難以維持,該怎麼辦?

伸展背肌→疲倦了而走樣→察覺到以後又恢復原樣,若有這樣的狀況也沒關係—雖然有了肌肉,想維持正確的姿態會更輕鬆,但想要維持正確姿勢,還是會累的。理想的狀態,就是能讓筋膜持續活動。

腹部周圍的筋膜放鬆法:告別凸小腹,腹部平坦到凹下去!

從腹部到大腿 筋膜放鬆法

  1. 趴臥在地板上,雙手在前方支撐身體。將浴巾滾筒放在左大腿根部下方,右腳往外側攤開成直角。保持這個姿勢慢慢地施壓,放鬆大腿的筋膜。
  1. 把浴巾滾筒往下滾一些,放鬆大腿整體的筋膜,右腳也進行同樣動作。 

搖晃腳跟, 效果會更好!墊著浴巾滾筒那一側的腳跟,如果左右搖晃,可以使放鬆範圍更廣。

告別凸小腹,腹部平坦到凹下去!和緩鍛鍊

腰部曲線分明 和緩鍛鍊

  1. 一、雙腳分開與肩同寬站立,左手往上抬起,手掌放在頭部後方。
  1. 接著動作1,像是滑下去似地讓右手沿著腳往下,上半身往右邊傾倒,右手降到膝蓋下端處,左側腹也進行同樣動作。
    腰部曲線鍛鍊

重點訣竅:下半身好好地固定住、不要移動。像是靠著側腹的力量,讓上半身都以這樣的感覺來進行。

10次X 1組

本文摘自《揉揉筋膜,局部燃脂,雕塑最美身形線條》/滝澤幸一(整體治療師)/方言文化

久咳不癒是警示!咳嗽不止超過2週留意5大病症惹禍,教你看懂症狀找原因

久咳不癒是警示!咳嗽不止超過2週留意5大病症惹禍,教你看懂症狀找原因

【早安健康/林昕潔整理編輯】咳嗽是生活中最常見的不適症狀之一,吃東西或喝水嗆到、普通感冒都有可能引起咳嗽,但久咳不癒的話就要小心,有些更嚴重的疾病也可能是咳嗽背後的元兇!如果嚴重咳嗽持續超過兩周、並出現以下提到的濃痰帶血等症狀,就最好盡快就醫接受檢查,才能早日恢復健康!

久咳不癒的常見原因

  1. 鼻涕倒流:
    鼻子內的黏膜受到病毒、細菌、灰塵、過敏原、化學物質等刺激時,會產生清澈、稀薄的黏液以保護鼻腔。當這些鼻水沒有向外流動,而是流進喉嚨,就可能引起咳嗽。這類患者夜間咳嗽的次數常比白天多,也容易有喉嚨後方癢癢的感覺。
  2. 氣喘:
    許多人對氣喘症狀的印象是喘不過氣、發出粗重的呼吸聲,但也有些氣喘患者只會出現咳嗽症狀,稱為「咳嗽變異型氣喘」,症狀通常是持續性、不分晝夜的乾咳,並可能因為接觸過敏原、灰塵、冷空氣或進行運動而引發咳嗽。
  3. 胃食道逆流:
    典型的胃食道逆流症狀是火燒心、胸口灼痛,但有時胃食道逆流也會只引發咳嗽症狀而沒有火燒心。當逆流的胃酸刺激下食道的神經時,就可能在不導致疼痛的狀況下引發咳嗽反射。《哈佛健康雜誌》就指出,約有1/3的胃食道逆流患者沒有出現疼痛,而是受到久咳不癒、反覆發生的喉炎或原因不明的喉嚨痛困擾。
  4. 支氣管炎、細支氣管炎:
    支氣管或細支氣管中的持續性發炎,會導致呼吸道變窄、產生大量黏液,或是支氣管壁受損,並因而導致久咳的症狀,常見於吸菸者,或是長期接觸大量工業空氣汙染的人。慢性支氣管炎也可能是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的類型之一,同時也會有咳嗽增加、咳出濃稠的深色痰、呼吸短促、疲累的症狀。在台灣,慢性阻塞性肺病是102年國人十大死因第七位。
  5. 降血壓藥:
    用於治療高血壓、心衰竭的血管收縮素轉化酶抑制劑藥物,持續性的咳嗽是其少數副作用之一,約有20%服藥者會有咳嗽不止的問題,患者會先感覺到喉嚨癢、接著在3週~1年期間發生乾咳。解決這類咳嗽的方法即是更換藥物,建議注意自己服藥後是否有咳嗽的副作用,並與醫師討論藥物的使用。
  6. 感染的持續性後遺症:
    曾罹患肺炎、流感等嚴重感染病的人,好轉之後也可能會持續有咳嗽的症狀;或是呼吸道會持續發炎一段時間。

其他久咳原因

  • 肺部感染:
    • 肺炎
      除了肺癌,肺炎也是104年國人十大死因的第四位。肺炎的主要症狀之一是乾咳,並可能在夜間變得更嚴重。另外,紐約大學西奈山伊坎醫學院胸腔外科教授Raja M. Flores也提醒,有些人會嘗試自行服用止咳成藥,但其中有些藥物會使身體無法稀釋黏液並將它們從肺部排出,可能導致症狀加重。

      如果咳嗽或其他感冒的症狀持續了10天仍未改善,特別是更嚴重的症狀出現如:呼吸困難、胸痛、高燒超過38.8度,或者咳出黃色、綠色或帶有血絲的膿痰,都需要及早就醫。一般來說肺炎可用抗生素治療,而大多數的人會在數日內好轉。
    • 結核病
      由結核桿菌引起,一年在全世界約有超過一千萬起病例。免疫系統較弱的人,包括糖尿病、愛滋病及癌症患者,或是在非洲、部分東歐地區停留較長時間,也會提高罹病風險。

      結核病的危險徵兆包括:咳嗽超過三周並伴隨胸痛、體重減輕、疲勞、發燒、夜間盜汗或咳血。如果沒有接受治療,結核病也可能威脅生命,因為這種疾病會散播到全身,傷害脊椎、關節、大腦甚至心臟。結核病可藉由皮膚或血液測試診斷,大多以抗生素治療。
  • 百日咳:
    《美國醫學會雜誌》中一篇研究指出,由於近年來接受疫苗接種的人數變少,百日咳的病情又再度增加。根據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CDC)的統計,2012年共有48227件百日咳通報病例,其中並造成20人死亡。

    百日咳一開始的症狀與感冒類似,如流鼻水、發燒和輕微咳嗽;但1~2周後,可能出現嚴重的大聲乾咳,吸氣時也會發出較大的聲音,嚴重時還會在咳嗽時或咳嗽後引發嘔吐。另外未經治療的百日咳也可能導致肺炎。百日咳可藉由驗血、胸腔X光診斷,並以抗生素治療。
  • 心臟病:
    心臟疾病、心衰竭可能導致咳嗽不止、呼吸短促等症狀,且這類型的咳嗽可能在平躺時更為嚴重。
  • 吞嚥異常、吸入異物:
    食物或唾液沒有進入食道,而是誤入氣管時,過量的液體可能使細菌、病毒聚集,並刺激呼吸道而引起咳嗽不止,嚴重時也可能引發肺炎。
  • 肺癌:
    根據衛生福利部統計,氣管、支氣管和肺癌是104年國人十大癌症死因之首。而一項刊登在《胸腔》期刊中的研究指出,65%的肺癌病患在診斷出癌症時,都有長期咳嗽的問題。另外,即使非吸菸者也無法免除風險:有研究指出高達28%的癌症病例都發生在非吸菸者身上。

    需要注意的症狀包括:咳嗽持續超過兩周,特別是伴隨血絲或鐵鏽色的黏液、嘶啞、吞嚥疼痛、胸痛等問題。胸腔外科教授Raja M. Flores也指出,這些症狀的原因也可能是其他可治癒的疾病(如成人氣喘),因此不必過於恐慌,但仍應盡早就醫接受檢查與治療。
  • 類肉瘤(Sarcoidosis):
    是一種發炎性疾病,會使肺、淋巴結、眼睛、皮膚等處長出小肉瘤病變。
  • 環境刺激物:
    異物刺激喉嚨時,會導致幾乎每次呼吸都伴隨咳嗽。刺激物的種類包括二氧化硫、一氧化氮、灰塵、黴菌、過於寒冷或乾燥的空氣等。
  • 壓力:
    心理上的壓力也可能造成包括咳嗽在內的多種生理性症狀。這類咳嗽會在壓力大時變嚴重,睡覺時則會消失。

美國梅約診所(Mayo Clinic)指出,找出久咳不癒的原因是有效治療的關鍵,且有時引起咳嗽不止的病因並非單一原因。因此找出原因後,減少會引起咳嗽的外因、同時配合藥物治療與日常保養,才能改善久咳不癒的問題。

  • 戒菸:
    吸菸或曾經吸菸者是COPD最主要的危險族群,也會引起長期的咳嗽,因此應盡可能戒菸。
  • 更換藥物:
    服用ACE的人,可以與醫師諮詢討論是否換成其他的藥物治療。
  • 治療慢性咳嗽的藥物
    • 抗組織、皮質類固醇、解充血劑:改善過敏與鼻涕倒流的標準藥物。
    • 吸入式氣喘藥物:對於氣喘引起的咳嗽,可以使用皮質類固醇和支氣管擴張劑,減少發炎並打開呼吸道。
    • 抗生素:細菌感染造成的慢性咳嗽可能需要用抗生素控制感染。
    • 制酸劑:藉由抑制胃酸製造,減少胃食道逆流引起的咳嗽。
  • 止咳藥物:
    在檢查與診斷病因期間,醫師可能會開立止咳藥物,幫助抑制咳嗽、緩解不適感。

舒緩久咳不癒的生活習慣

  • 補充水分:
    水分有助稀釋喉嚨中的黏液,建議選擇溫熱的湯、茶飲、果汁或白開水幫助喉嚨放鬆。
  • 蜂蜜:
    一小匙的蜂蜜就有助於舒緩久咳不適。一歲以下嬰兒不得食用蜂蜜。
  • 增加空氣濕度:
    使用加濕器或淋浴時讓浴室充滿溫暖的蒸氣。
  • 咳嗽糖漿、硬糖:
    幫助舒緩乾咳與喉嚨刺激感。

迪士尼美語世界,寰宇迪士尼美語世界,寰宇迪士尼美語世界,迪士尼美語世界,寰宇迪士尼美語

收假「失聲症候群」湧現原因曝!醫師:當心惡化病變成癌症

收假「失聲症候群」湧現原因曝!醫師:當心惡化病變成癌症

【早安健康/張智惠(振興醫院耳鼻喉部嗓音醫學中心主治醫師)】 吃播主失聲驚就醫!年假結束「失聲症候群」湧現

過年前及過年期間,有位吃播主近一個月每天都靠著吃播賺進了大把鈔票,但過完年後卻完全發不出聲音來,嚇到不知所措,以為得了什麼怪病,趕緊到耳鼻喉科來求診。

一問之下,才知能日進斗金的吃播主都是「以吃謀生,靠吐活著」,而且吃的都不是自己喜歡的東西,而是觀眾喜歡的烤肉、炸雞、火鍋等油膩食物,甚至要吃的快,而且吃單一的食物,觀眾才能知道你有多喜歡且吃了多少,這位吃播主苦笑地說:吃播是場show,食物才是真正主角,吃播主只是配角而已。

經過仔細檢查,發現這位吃播主並不是得了什麼嚴重的疾病,而是因為胃酸逆流到咽喉部所導致的失聲狀況,除了處方藥物外,也教導她一些預防和保護之道,但對於她的吃播行為還是多所規勸,否則持續的症狀恐進一步惡化病變成癌,就得不償失了。 (編輯推薦:胃食道逆流最後會變食道癌!醫師:這些族群離癌症特別近)

過年是團圓也是放假的日子,放完連續假期過後,不只是吃播主,有不少民眾也因為失聲到醫院來求診,成了耳鼻喉科年後就診症狀排行的前幾名。

過年期間都是吃些油膩重口味的食物,像佛跳牆、雞湯等高營養湯品,還有年糕、零食等不易消化的食物。而且連假期間,一邊看電視、打牌,一邊把食物塞進嘴巴裡,也不知吃多少,多坐少動,連續幾天下來,不只影響消化,連平常沒什麼症狀的喉嚨,也開始作怪了。

放完連假後,許多民眾都會前來耳鼻喉科門診報到,共通的症狀就是喉嚨卡卡、說話卡卡,一直清喉嚨,咽喉部灼熱刺痛感,甚至聲音沙啞,經診斷大部份都是罹患了「咽喉逆流」。

「胃食道逆流」就是胃酸逆流到食道,會有火燒心、胸口悶、不消化的症狀,而再往上逆流到咽喉部,則是耳鼻喉科常見的「咽喉逆流」。主要症狀著重在咽喉部,所以常會有吞嚥卡卡,咳嗽或聲音的改變,持續的症狀會導致聲帶開始出現肉芽腫或息肉等病變,千萬不要拖太久才就醫。 

正常的胃酸會經由腸胃道蠕動排下去,但不正常飲食習慣和生活作息,會導致胃酸出現在不該出現的咽喉部而引起症狀,以下簡單介紹平時該如何預防及保護咽喉逆流。

預防逆流五法

  1. 少量多餐並細嚼慢嚥
  2. 飯後兩小時避免激烈運動
  3. 睡前兩小時不要吃宵夜盡量空腹
  4. 維持良好的睡眠作息不要熬夜
  5. 盡量減少刺激胃酸分泌(油、辣、酸、過甜、高脂)和影響腸胃道消化(咖啡、茶、薄荷等)食物

保護嗓音五法

  1. 避免清喉嚨(喉嚨不適用喝溫水代替清喉嚨)
  2. 避免大聲或勉強發聲 (小聲且放慢速度地說話)
  3. 每20分鐘記得補充小量的溫開水
  4. 避免在吵雜的環境說話
  5. 喉嚨疼痛避免亂吃消炎止痛藥(惡化咽喉逆流)

不適的症狀維持兩週以上,或已經影響到日常或工作,最好到耳鼻喉科做內視鏡檢查咽喉部,並依照醫囑治療照護,才能讓您重現舒服且美妙的人「聲」!

 ​
17life團購網,17life團購,17life線上訂購系統,17Life團購,17life團購,17life線上訂購系統

紅茶新配方!1天3杯輕鬆甩掉內臟脂肪又安眠

【早安健康/林芳羽報導】腹部、腰部是讓廣大女性感到最不安的部位,不論什麼季節都想儘辦法用衣服修飾。想要輕鬆瘦下腹部周圍脂肪,穿衣服不再遮遮掩掩,只要一天喝三杯紅茶就可以辦到!

紅茶有排出體內多餘脂肪的作用

,還可以溫暖身體。

一天喝超過2杯紅茶,除了可以減少內臟脂肪,如果在用餐時到飯後30分鐘內飲用紅茶,還可以抑制脂肪吸收,而紅茶所含的咖啡因則可以促進脂肪燃燒。 

根據歐洲營養學期刊2014年刊載的研究顯示,8821位45~89歲男女當中,一天喝2杯以上紅茶的人,腰圍與BMI值都比一天喝不到一杯的人還低。

不過咖啡因會影響睡眠,如果是容易睡不著的人儘量在中午前喝完,傍晚到晚上這段時間就避免攝取。

另外,比起綠茶,紅茶是比較常經過調味才飲用的飲料,為了不破壞肌力瘦身效果,一定要忍住不加糖。如果想調味,可以試試以下的做法,增添口味變化又不影響效果。

紅茶+紅酒—在寒冷的冬夜代替晚酌


1.紅酒與紅茶都含有多酚。在一杯紅茶內加入約15ml的紅酒,可以促進血液循環,讓身體溫暖起來達到安眠的效果,建議晚上睡不著的人可以嘗試。

2.紅茶+生薑—明顯感受到身體溫暖了起來
日本保健權威石原結實醫師建議,可以把大約10g的老薑磨成泥狀後,用紗布包裹絞出薑汁,加入5cc(約10滴)到熱紅茶裡。

可以明顯讓身體暖和,促進代謝,解決身體虛寒的問題。如果覺得薑的味道太嗆辣,則可以加入少許蜂蜜或黑糖。
https://shopee.tw/product/238280247/5625344049/

肚痛暴瘦…8歲女童腎癌末30天亡!醫點名傷腎地雷食物

肚痛暴瘦…8歲女童腎癌末30天亡!醫點名傷腎地雷食物

【早安健康/吳慧禎報導】日前,一名甜點師傅因為經常做甜點給自己的8歲女兒吃,6年來把她養得白白胖胖,沒想到有陣子女兒突然暴瘦,還狂喊肚子痛,驚覺有異就醫,檢查才發現是腎癌末期,肝腎功能都嚴重受損,住院短短30天就多種器官衰竭不幸辭世。年僅8歲就罹患腎癌末期,醫師推斷可能是太常吃甜點惹禍,這名愛女心切的爸爸崩潰自責「都是我的錯」!
小小一塊甜點,就可能釀成不可挽回的大禍,為什麼這麼嚴重?腎癌的早期症狀非常難察覺,發現時常常已晚期,究竟腎癌有哪些症狀呢?想預防腎癌,該做到什麼呢?

腎癌是什麼?

腎臟癌顧名思義,是指腎臟長出的惡性腫瘤,大致上分為兩大類,一種是最常見的「腎細胞癌」,大部分都是所謂的腺癌,源發於腎臟內近端腎小管表皮;另一類則是「尿路上皮癌」。

根據三軍總醫院、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網站資料,腎臟癌好發年齡為40至70歲,高峰約落在60至70歲,男性的罹癌風險約為女性的2倍,偶而會發生在幼年及年輕人。其中,吸菸和肥胖是重要的危險因子。

腎癌典型3大症狀:血尿、腹腫、腰痠痛,卻常常發現已晚期!

腎臟癌前期並無明顯徵兆,症狀出現較晚,多半在無意中因為體檢被發現的,甚至是等到腫瘤太大影響其他器官或是轉移時才被發現。腎臟癌有所謂的典型三症狀,包含「血尿、腹部腫塊、腰部酸痛」,不過,三軍總醫院泌尿外科主任吳勝堂在著作《尿路快意通》中提醒,絕大部分初期的腎細胞癌,是完全沒有症狀的,沒有血尿、腰也不太痛,臨床上三個症狀同時出現的機率不到2成,「一旦這些症狀被病人明顯察覺到,可能都已經是比較晚期的腎細胞癌了。 」此時癌細胞很可能已經轉移。

以腎臟局部腫瘤可能引起的症狀而言,血尿最爲常見,若腫瘤長大後腎包膜張力增加或侵犯周圍組織,則會發生腰痛,或者腰部、上腹部可摸到腫塊。而當下腔靜脈受侵,則會有下肢水腫的狀況。 其他臨床症狀還有明顯消瘦、貧血、食欲減退、發燒不退,可能是腫瘤毒素造成的全身毒性症狀。

腎癌容易亂跑!併發症多且危險,治療方法有哪些?

腎細胞癌是一個血管比較豐富的腫瘤,通常腎癌腫瘤有沿著腎靜脈生長的特性,轉移風險大,到了第三期或第四期,代表可能發生遠端轉移或淋巴轉移,最常轉移的部位為肺部,再來則是骨骼、肝臟、腦部,因而可能併發其他危險併發症。

吳勝堂醫師說明,若是腎癌第一期、第二期,腫瘤還侷限在腎臟內,沒有往外侵犯或擴展,目前還是以手術為最好的治療;如果到了第三期或第四期,腫瘤已經侵犯超出腎臟包膜、甚至轉移,則以標靶藥物與免疫治療較有效果。

腎癌前兆不明顯,如何及早發現、及早治療?

癌症越早發現就能越早治療,但由於腎臟細胞癌早期不易有症狀,三軍總醫院建議,40歲以後最好一年至少接受一次身體檢查,透過超音波、小便檢查、電腦斷層攝影等定期健檢及早發現,若有血尿、腰部疼痛、腰部摸到腫塊等症狀時,應儘早就醫,以免貽誤治療良機。

距離台灣人更近的,是慢性腎衰竭:醫師點名傷腎三大地雷

腎癌在台灣雖不在十大癌症之內,威脅也不容小覷,而距離台灣人更近的,恐怕是慢性腎衰竭。台灣又有「洗腎之島」的惡名,慢性腎衰竭患者約有200萬人,洗腎人口突破8萬人,但還有許多人不知道自己其實已是早期腎病的患者!

腎臟科醫師洪永祥分析,慢性腎衰竭是一個下游的結果,比如台灣有將近200萬名糖尿病患者,約有3至4成的患者經過30年後會走到需洗腎的程度;還有高血壓造成的腎病變,約有2成高血壓患者經過30年後必須洗腎,這些疾病經年累月破壞腎臟,正是導致台灣人腎臟生病的前兩名禍首。其它原因包含未遵醫囑錯誤用藥、水份喝不夠、喜歡吃油鹽糖與精緻澱粉等飲食習慣,都是台灣人最常見的傷腎地雷。

說到底,想預防腎病、慢性腎衰竭,得再向前追溯一步,從「代謝症候群」開始防起。洪永祥醫師認為,40歲是一個重要的分界點,年輕時代謝功能旺盛,但40歲後代謝下降,一旦飲食過量,超出身體的代謝功能,身體也就開始老化。健康之道無他,得從日常生活調整,不妨從改變飲食、多吃蔬果、多喝水,保持運動習慣、加強代謝力做起,唯有讓身體代謝維持在年輕狀態,才能幫助自己走上健康這條路。

火鍋湯可以喝嗎?腎臟科醫師:超過這時間就容易有致癌物!

火鍋湯可以喝嗎?腎臟科醫師:超過這時間就容易有致癌物!

【早安健康/余宗翰報導】入秋後天氣漸漸寒涼,你是不是開始參加火鍋聚會了呢?小心了,吃火鍋時如果邊吃邊聊,可能會吃進超高含量的亞硝酸鹽,增加致癌風險。
其實亞硝酸鹽對身體沒有太大的危害,可怕的是亞硝酸鹽吃進肚子裡與蛋白質等含胺的營養素結合,成為致癌物質「亞硝胺」。近日腎臟科醫師洪永祥在《媽媽好神之俗女家務事》節目上呼籲大家,火鍋或剩菜都不要放太久再吃,以免吃進大量的亞硝酸鹽。

火鍋湯煮30分鐘後就別再喝

洪永祥在《媽媽好神之俗女家務事》上講到,許多人吃火鍋習慣將沒吃完的鍋底打包回家,隔天加料再食用,他指出,無論是什麼湯底的火鍋,只要煮超過30分鐘亞硝酸鹽濃度就會上升,如果再攝取大量含胺的蛋白質食物,就會與之結合成有致癌風險的亞硝胺。

洪醫師建議,如果要喝火鍋的湯,要把握前30分鐘,湯底一旦煮過後,裡頭的食品添加物、鈉離子、磷酸鹽及硝酸鹽等物質會濃縮,使濃度會更高,「最怕大家把冬粉、麵條放在最後下去,冬粉麵條會吸很多湯汁」,這種吃法會大量吃進有害物質。 (編輯推薦:煮火鍋浮出的白泡泡要撈掉?營養師告訴你為什麼)

不同湯底亞硝酸鹽含量不同,酸菜鍋、海鮮鍋風險最高

不同湯底的火鍋其亞硝酸鹽含量差異很大。富含亞硝酸鹽的酸菜和海鮮做湯底時,亞硝酸鹽含量特別高,相比而言,清湯、骨頭湯、鴛鴦湯等比較安全。 (編輯推薦:男神營養師體脂狂降20%!小吃店、火鍋減醣快瘦攻略)

基隆市衛生局曾發新聞稿指出,國內有研究針對4類火鍋湯底、共24種火鍋的亞硝酸鹽含量進行檢測,分別在4個時間點進行測定,分別為開始吃時,以及放置30、60、90分鐘時。剛開始測定時,各類湯底的火鍋的亞硝酸鹽濃度相差不大,在1.3~1.8mg/L之間,但隨著時間延長,亞硝酸鹽含量差異越來越大。在90分鐘時,「酸菜火鍋」上升倍數最多,為9.83倍,濃度高達15.73mg/L,「海鮮火鍋」也頗高,上升了7.06倍,濃度達到12.70mg/L,至於「骨頭湯底」和「鴛鴦湯底」上升幅度小一些,分別為2.88和3.05倍。

已故的毒物專家林杰樑曾說,以60公斤的成人為標準,一天的亞硝酸鹽安全允許值為4.3毫克,以酸菜火鍋來說,當湯底的亞硝酸鹽濃度上升到15mg/L時,只要喝300cc的火鍋湯,就超過安全值了。

林杰樑表示,飲用火鍋湯只要別過量,不必過度恐慌,但若是喝酸菜、泡菜或海鮮火鍋的湯,最好在前半小時喝,且別喝太多,烹煮時也要記得持續加清水、少加醃漬類蔬菜,降低亞硝酸鹽濃度。

吃火鍋配蔬果可降低致癌風險,這種常見水果最給力

吃火鍋涮大把的肉片與海鮮最過癮了,不過需注意,吃過多的蛋白質會增加致癌物的作用;基隆市衛生局建議,吃火鍋時可多吃新鮮蔬菜,能減少亞硝酸鹽合成亞硝胺類,降低致癌風險。不過蔬菜不宜久煮,最好早一點放入湯中,不要等到湯裡亞硝酸鹽含量變高的時候放進去煮。

在蔬菜之中需要特別注意的是深綠色蔬菜,洪永祥醫師在臉書粉專中指出,深綠色葉菜類富含維他命C、植化素與膳食纖維,可抗癌抗老化;但若隔夜、放超過8小時後再重複加熱,不僅上述營養會大量流失,植物本身儲藏的硝酸鹽還會被細菌分解成亞硝酸鹽,亞硝酸鹽遇到胺類食物,在胃中酸性環境中會形成致癌物亞硝胺,是胃癌、大腸癌的危險因子。 (編輯推薦:50歲後,得大腸癌機率比流感還高!8種人最容易被腸癌盯上)

蔬菜和水果大多含有高抗氧化物質,可清除亞硝酸鹽,農委會表示,維生素C、維生素E、多酚類(茶多酚、還原糖)、多醣類(膳食纖維)、有機酸類(檸檬酸、蘋果酸)、類黃酮(胡蘿蔔素)等物質都有清除自由基的能力,這些物質含量愈高,「亞硝酸鹽清除力」就愈好。

如果十分擔心吃火鍋帶來的負擔,不妨在吃完火鍋後吃水果,有很多台灣常見的水果有很強的亞硝酸鹽清除力。農委會曾進行實驗調查29種水果清除亞硝酸鹽的能力,結果發現,芭樂是抵消亞硝酸鹽的能力最好,比如珍珠芭樂,可清除17~18條香腸的亞硝酸鹽總量,而一年四季皆有的木瓜也可抵消7~9條香腸的亞硝酸鹽,金鑽鳳梨則能抵銷4~5條香腸的亞硝酸鹽,其他包括檸檬、金桔、柳丁等水果都是清除自由基很強的水果,可以多加食用,抵消體內致癌物質的危害。

小提醒:雖然芭樂等水果消除亞硝酸鹽的能力很強,但不代表多吃這些水果就能100%代謝掉亞硝酸鹽,為了健康著想,攝取亞硝酸鹽含量高的食品仍需節制,如火鍋湯、加工肉品等。

 ​17life團購網,17life團購,17life線上訂購系統,17Life團購,17life團購,17life線上訂購系統

熱湯配冰飲最易飆血壓傷血管!吃火鍋慎防3部位中風

熱湯配冰飲最易飆血壓傷血管!吃火鍋慎防3部位中風

到身子反而先送急診。

有沒有吃完火鍋會感到頭部不適的經驗?如果有的話要小心了。曾有一名年輕男子常常吃完火鍋後都會頭痛,結果經醫師評估後,認為他錯誤的吃火鍋習慣造成頭部劇烈的血壓變化,誘發頭痛,嚴重的話甚至還可能造成腦中風。

不當的吃火鍋習慣可不只造成「腦部」中風,包括眼睛、腸子等處都可能發生血管堵塞而中風,最可怕的是腸中風,死亡率極高!

一口熱湯、一口冷飲好過癮?小心頭暈、頭痛甚至中風

很多人在溫暖的室內吃火鍋時喜歡配可樂、沙士等清涼的飲料,非常過癮,殊不知這樣一口熱湯、一口熱飲的進食習慣非常危險。有一名年約30歲的男性,就是喜歡在喝下火鍋熱湯後馬上喝冷飲,結果頭部不時發生間續性疼痛。 (編輯推薦:頭暈想吐原因有哪些?留意中風前兆,突然頭暈伴隨7症狀一刻都別拖)

男子就醫後,醫師請他在吃火鍋時測量血壓,發現男子喝下50℃的熱湯後血壓會先降低10mmHg左右,而喝下5℃的冷飲後血壓則飆高20mmHg左右,血壓起伏過大,因而引發頭痛。書田診所家醫科主任何一成表示,吃火鍋時如果喜歡一邊大碗喝熱湯,一邊喝冷飲,不只對腸胃不好,血管也會急速擴張、收縮,導致血壓急遽升降,可能會引發頭部疼痛,而這種頭痛的症狀可能就是高血壓的警訊。

何一成建議,喝熱湯與冷飲的時間至少要間隔3分鐘以上,才能避免頭痛。醫師強調,如果有高血壓情形,時常讓血壓忽高忽低輕則導致頭痛、頭暈,嚴重時則會誘發腦中風與心肌梗塞。

吃火鍋時忘了保暖容易腦中風、眼中風

吃火鍋後體溫會上升,人會感到暖呼呼的,這時往往會忽略保暖,如果本身有三高等慢性病,這個輕忽就可能誘發眼中風或腦中風。

知名眼科醫師陳瑩山曾分享一個案例,有一名60歲男子,有多年的三高病史,某天找朋友一同吃火鍋喝酒祛寒,酒酣耳熱後回家時突然感到右眼發黑,就醫竟診斷為眼中風,需緊急進行雷射治療才救回視力。

陳瑩山醫師解釋,在室內吃火鍋是溫暖的環境,到了室外氣溫驟降,瞬間造成眼部微血管收縮而破裂,就會形成眼中風;醫師強調,如果這種血管破裂的情況發生在腦部就是腦中風,發生在心臟就是心肌梗塞,會有性命之憂。 

眼中風好發於50歲以上的三高族群,但近年眼中風病例已有年輕化的情況,且多數患者常以為突如其來的視力模糊只是老花加重,不以為意而延誤就醫。醫師建議,平時要注意飲食清淡、控制三高並充足休息,才能降低中風風險。

天冷大吃大喝易「腸中風」,死亡率達9成!

所謂酒肉穿腸過,吃火鍋對身體最直接的影響就發生在腸胃裡,根據朴子醫院的衛教資訊,冬天天氣寒冷,血管收縮容易出現「腸中風」。 (編輯推薦:肚子痛別輕忽!腸中風竟比大腸癌更兇險死亡率90%)

腸中風全名叫做「缺血性腸炎」或「缺血性腸壞死」,朴子醫院肝膽腸胃專科洪弘昌醫師指出,腸中風好發於60歲以上的人,心臟病、高血壓、心律不整或其他血管疾病的患者,甚至洗腎等其他慢性病患者,都是腸中風的高危險群,因為他們的血管的彈性變差或血管管徑狹窄,特別容易出現腸中風等缺血性病變,若在寒冷天氣裡更容易因為血管收縮而發病。

醫師呼籲,如果飯後感到腹部不適,且吃了消化藥仍沒有改善,或是瞬間感到腹部劇痛、肚臍周圍疼痛、冒冷汗等情形,都可能是腸中風的徵兆,應盡速就醫。

腸中風非常可怕,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院長陳自諒表示,腸中風比大腸癌更兇狠,若腸中風延誤治療演變成「腸壞死」等症狀,不用等5年,死亡率直接飆升至90%左右!知名藝人 余天的父親就是因為腸中風而過世,當時雖然緊急送加護病房,治療10天後仍不幸離世。

要避免腸中風找上門,平時要注意:

  • 保持良好飲食、生活習慣。
  • 定期服藥,控制好心律不整、三高等問題。
  • 適當補充水分,降低血液濃度。
  • 留意腹部不適症狀,如果發生腹部大面積劇烈疼痛或悶痛,或每次吃東西後都發生腸胃疼痛,要盡速就醫檢查。

孩子的成長「順應自然」就好? 醫師籲:恐錯失孩童生長關鍵期!

【華人健康網/特別報導】許多爸媽對孩童生長抱持著樂觀的態度,認為孩童生長發育可「順其自然」,長大就會自然抽高,不用太過擔心,但醫師提醒家長,應及早關注孩童成長趨勢,避免讓孩子錯過黃金成長期!而如何正確評估孩子的生長狀況?孩子發育不落人後的關鍵又是什麼呢?來聽聽中山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小兒內分泌科蘇本華醫師怎麼說。

孩子的成長「順應自然」就好?  醫師籲:恐錯失孩童生長關鍵期!
孩子的成長「順應自然」就好? 醫師籲:恐錯失孩童生長關鍵期!

初經、變聲是青春期開端?醫:錯誤迷思

診間常看到15、16歲的青少年,因身高成長停滯前來求診,但經過骨齡檢查才發現此時生長板已閉合,只能留下無法再長高的遺憾。蘇本華醫師指出,很多父母會以為女生月經來潮、男生長出喉結或變聲才是青春期開端,之後還有許多時間可以再成長,其實這些都是錯誤的觀念!因為這時候代表孩子已經處於青春期發育後期,身高發展的空間已不多。如果等第二性徵出現才開始注意孩童身高,可能將錯失孩子長高的良機。

中山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小兒內分泌科蘇本華醫師說明孩童成長關鍵,幫助孩子掌握成長契機。
中山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小兒內分泌科蘇本華醫師說明孩童成長關鍵,幫助孩子掌握成長契機。

了解骨齡,把握成長黃金發育期

蘇醫師提到,想要理解身高發展趨勢,應先了解骨齡跟生長板的關係。生長板是長骨與骨骺間的軟骨組織,會受到腦下垂體分泌的生長激素刺激而增生,進而讓身高成長,一旦生長板閉合表示骨骼成長結束,不會再長高。骨齡測量可觀察生長板間的寬度,來了解孩童還有多少的成長時間與成長幅度。

蘇本華醫師指出,男、女生的生長黃金期不同,女生約10歲開始快速成長,12歲多初經來後,受到雌激素影響,加速骨骼生長板的密合,生長開始趨緩,生長板也將於14~15歲閉合;男生,則在11歲半左右才會進入青春期,約15~16歲就會逐漸停下來,骨齡也約於16歲時骨骼生長板會閉合。因此,提醒爸媽應定時觀察小孩的生長發育狀態,不致錯失成長關鍵時間。

孩子生長發育有問題怎麼辦?這2情況應及早檢查

正常情況下,孩童的骨齡與實際年齡是相符的。不論孩子長得太快或太慢,爸媽都需要有警覺心。蘇醫師提醒,若國小學齡兒童的身高與同年紀相比,生長曲線低於第3個百分位以下,就是一個警訊!小學生平均正常的生長速率為每年5~6公分,若一年連4公分都達不到也要注意。建議可帶孩子到兒童內分泌或新陳代謝科接受專業醫師的檢查與評估,以免錯過治療的時機。如果確診為生長激素缺乏,可與醫師討論適合的治療方式如生長激素治療。

養成生活好習慣,讓孩子穩定成長發展。
養成生活好習慣,讓孩子穩定成長發展。

5個好習慣,讓孩子健康成長

影響孩子成長的因素有很多,包括:家族遺傳、睡眠、營養,以及甲狀腺素、生長激素分泌、青春期發育等內分泌疾病等。尤其現今飲食西化,爸媽工作忙碌,孩童餐餐外食容易營養不均,加上運動量不足可能導致肥胖,都是影響未來身高的重要因素。想要孩子有穩定正常的成長發展,蘇醫師分享以下幾個秘訣:

1. 少吃甜食、油炸與勾芡類食物:甜食會影響生長激素作用,炸物、勾芡熱量高,易造成肥胖而導致性早熟。

2. 避免食用太多雞皮、動物內臟與加工食品:環境荷爾蒙多為脂溶性,容易遺留在皮脂、內臟裡,吃過量會影響發育。

3. 養成良好的生活作息:生長激素在夜間分泌最旺盛,可督促孩子盡量在晚上10點前入睡,維持充足睡眠。

4. 減少使用3C,多運動:3C產品常常一用就是好幾個小時,無形中減少了活動量。建議每天運動30分鐘以上,尤其多做跳繩、打籃球等彈跳型運動,有助於健康生長。

5.謹選生活日用品:生活中常接觸到的塑膠製品,多含有會干擾內分泌的塑化劑,建議外出用餐自備餐具,盡可能不要用塑膠袋裝熱食,改用不鏽鋼或玻璃容器較佳。此外,汽車座椅和內裝也有很多環境賀爾蒙會釋出,建議保持車內空氣流通。

agoda中文訂房
agoda線上訂房系統,,agoda線上訂房系統,agoda線上訂房系統,agoda線上訂房系統

糖尿病是貪吃惹禍?胰臟過勞才是關鍵!醫師4招防胰島素阻抗、控好血糖

【華人健康網記者洪毓琪/台北報導】糖尿病不是老人專利,近年來更有年輕化的趨勢,且糖尿病病友如果血糖控不好,更可能導致腦血管病變、心血管病變、周邊血管病變及視網膜病變、神經病變、腎病變等大血管、小血管慢性併發症發生!(影音/攝影鄭名峻、江旻駿、宋美瑤)

糖尿病是貪吃惹禍?胰臟過勞才是關鍵!醫師4招防胰島素阻抗、控好血糖
糖尿病是貪吃惹禍?胰臟過勞才是關鍵!醫師4招防胰島素阻抗、控好血糖

有鑑於此,《華人健康網》健康小學堂在日前所舉辦的「從『心』出發‧與糖共舞」講座中,就特別邀請天主教耕莘醫院內分泌科名醫—馬文雅主任,帶從大家「心」出發,學會如何與糖共舞、聰明穩控血糖,戰勝糖尿病的4大關鍵,遠離糖尿病帶來的健康風暴。

糖尿病其實就是「高血糖症候群」!血管裡的糖太多,恐導致大、小血管併發症找上門

但到底什麼是糖尿病呢?天主教耕莘醫院內分泌科主任馬文雅表示,糖尿病其實就是「高血糖症候群」。簡單來說就是,身體代謝糖的能力出現異常,導致血管裡的糖太多、高血糖的發生,所以糖尿病的併發症都跟血管有關;而產生的併發症,也會根據影響血管的不同有所差異:

糖尿病是貪吃惹禍?胰臟過勞才是關鍵!醫師4招防胰島素阻抗、控好血糖
糖尿病是貪吃惹禍?胰臟過勞才是關鍵!醫師4招防胰島素阻抗、控好血糖

《大血管併發症》

可能在診斷前就悄悄開始,且合併其他危險因子,舉凡:抽菸、高血壓、壞膽固醇過高,也都是影響人體大血管健康的凶手之一。也就是說,大血管併發症常常患者的高血糖問題只是共犯並非主角。

腦血管病變(中風)。

心血管病變(冠心症、心肌梗塞)。

周邊血管病變(截肢)。

《小血管併發症》

往往是長期有高血糖問題,血糖控制不佳導致。

眼睛視網膜病變,輕忽恐有失明可能。

神經病變(四肢末端出現麻木感、出現腸胃道症狀)。

腎病變,惡化可能導致洗腎。

糖尿病是貪吃惹禍?胰臟過勞才是關鍵!醫師4招防胰島素阻抗、控好血糖
糖尿病是貪吃惹禍?胰臟過勞才是關鍵!醫師4招防胰島素阻抗、控好血糖

糖友是貪吃、不忌口惹禍?什麼是胰島素阻抗?第一型VS第二型糖尿病差在哪?醫師來解答

至於糖尿病是怎麼產生的?馬文雅醫師解釋,糖尿病根據成因的不同,又可以分為第一型糖尿病及第二型糖尿病2大類型。其中,除了較為特殊的第一型糖尿病是因為「胰臟先天無法正常分泌胰島素,沒有胰島素」導致外;第二型糖尿病則是因「胰臟過勞,造成胰島素阻抗,胰島素分泌不夠」所引起。

不過,到底什麼是胰島素?它在人體中扮演什麼樣的角色?為何會影響血糖的高低呢?馬文雅醫師表示,胰島素是由胰臟中的β細胞所分泌,是人體內唯一用來降血糖的荷爾蒙。簡單來說,胰島素就像一把鑰匙,當食物被吃下肚進到身體後,在正常的情況下胰島素會把門打開,讓血液中的葡萄糖進到細胞裡,使細胞就像充電一樣獲得能量。

但如果胰島素的訊號不良、不能正確的傳遞,就可稱之為胰島素阻抗。胰島素阻抗會導致民眾胰島素的功能沒有那麼好,門時而打的開、時而打不開,使食物中的糖(葡萄糖)容易留在血管裡。馬文雅醫師也提到,就以臨床上較常見的第二型糖尿病來說,其實患者在正式被診斷罹患糖尿病之前,身體已經產生一些不太正常的變化,也就是所謂的「糖尿病前期」,此時患者往往會有胰島素阻抗的問題。

而一旦胰島素阻抗發生,便會使身體胰臟被迫加班需要分泌更多的胰島素;一開始胰臟可能因人體還年輕還能承受,但如果這樣的情況一直持續未改善,胰臟在長期過勞下,就可能因不堪負而提早退休(老化),導致糖尿病的發生。所以,臨床上會把胰島素阻抗視為糖尿病的一個危險因子,若沒有積極處理,長期下來就會慢慢演變成高血糖症候群,也就是糖尿病發生。

馬文雅醫師分享到,早在多年前國外研究就發現,臨床上多數第二型糖尿病患者在診斷之初,胰島素分泌功能就僅剩50%,並逐年下降。反應在人體身上,因細胞得不到能量,會導致民眾變得消瘦,並通知大腦,釋放出飢餓訊號;故糖尿病患者血糖高時容易感到肚子餓、吃不飽,進而導致外人誤解糖友一定就是貪吃、不忌口,但其實糖友們並不願意。

糖尿病是貪吃惹禍?胰臟過勞才是關鍵!醫師4招防胰島素阻抗、控好血糖
糖尿病是貪吃惹禍?胰臟過勞才是關鍵!醫師4招防胰島素阻抗、控好血糖

別輕忽胰島素阻抗問題!胰臟長期過勞恐加速胰臟老化,使血糖問題更失控

因此,從上述可知,實際上造成糖尿病形成的原因,並不是像外界所認為的,糖尿病一定是貪吃、吃太多惹禍;而是某種程度上,指的是患者有胰臟代謝糖的能力下降的問題!至於為何胰臟無法順利代謝血液中的糖,馬文雅醫師也再次強調,除了較少見的第一型糖尿病是因為胰臟先天無法正常分泌胰島素導致外,最常見的原因和老化有關。

隨著年齡(老化因素)、疾病的進展,胰臟製造胰島素的β细胞功能也會開始下降;故當下降到一定程度後,胰島素無法正常分泌、分泌量比較少的時候,無法應付胰島素阻抗所需要增加的胰島素後,便難以有效代謝人體吃下肚的含糖食物,血糖就會隨之升高。

簡單來說,在人類社會中買東西要付錢,而對於身體來說吃東西就要付胰島素。因此,吃下糖份較高、含醣量較高食物,就需要支付較多的胰島素。故當民眾出現胰島素阻抗,胰島素無法正常分泌的時候,便無法有效支付胰島素,難以順利代謝吃下肚的含糖食物。

如果,此時又未積極就醫處理,導致胰島素阻抗問題持續發生,慢慢的恐使血液中充滿糖,讓血管、胰臟等器官泡在糖水裡,不但會影響全身血管及器官健康,更可能造成胰臟過勞,加速胰臟的老化。所以,糖友們如何有效穩定、控制血糖問題,就是延緩胰臟老化速度,避免其提早退休,難以順利分泌胰島素的關鍵。

想延緩糖尿病發生?醫師傳授4招從飲食、運動、藥物著手,控好血糖!

既然如此,想要好好延緩糖尿病的發生,避免因血糖高居不下而加速胰臟的老化,到底該怎麼做才對呢?馬文雅醫師提到,民眾只要謹記以下飲食、運動、藥物、監測共4招,從四個面向著手進行即可:

第1招/監測:

定期監測血糖及糖化血色素!馬文雅醫師分享道,事實上國外一篇追蹤糖尿病患者10多年的研究就發現,定期監測糖化血色素,糖化血色素每下降1%,心血管疾病的發生風險可降低14%;死亡率可降低21%;腎臟及眼睛小血管疾病可降低37%;截肢風險可降43%。建議標準為—

空腹血糖:80-120(鬆一點90-130)。

餐後血糖:<160(鬆一點<180)。

配對血糖相差(飯前飯後2小時血糖相差):30-50。

避免低血糖:<70。

天主教耕莘醫院內分泌科名醫馬文雅主任,和參加《華人健康網》健康小學堂「從『心』出發‧與糖共舞」講座的民眾合影。
天主教耕莘醫院內分泌科名醫馬文雅主任,和參加《華人健康網》健康小學堂「從『心』出發‧與糖共舞」講座的民眾合影。

第2招/飲食:

在全穀雜糧類、蔬菜類、豆魚蛋肉類、乳品類、水果類及油脂與堅果種子類等六大類食物當中,有3類食物含糖。除了均衡飲食外,對於糖尿病患者來說更需注意,全穀根莖吃進肚子裡會轉變成葡萄糖;奶類不加糖即含乳糖,即便是標榜不添加糖,也要注意其本身其實就含有乳糖的存在;水果不加糖也含果糖(每天攝取量應以兩個拳頭大為限)。故建議糖友們在全穀雜糧類、奶類、水果等3大類食物的攝取上一定要適量。

第3招/運動:

根據糖尿病治療指引建議,想要有效控制血糖,適度養成規律進行中等強度運動的習慣,就是很好的輔助方式。馬文雅醫師指出,過往就有研究發現,民眾只要養成規律運動的習慣,有助降低0.7%的糖化血色素;且適度的運動,也有輔助紓壓的效果,有助減少壓力荷爾蒙對血糖波動的影響。

第4招/藥物:

馬文雅醫師表示,臨床上治療糖尿病的藥物種類繁多,根據使用方式的不同,又可分為口服藥物與注射針劑(胰島素、腸泌素)2大類型。臨床上醫師會根據患者的個別治療目標和相關風險,選取不同機轉的合併治療,除了有助血糖控制外,也有避免血管、器官泡在糖水裡,輔助保護器官、血管的作用。